意思表示行为
意思表示行为是民事主体为了设立、变更或终止民事法律关系,所作出的意思表示行为。它是法律行为的核心要素,主要包括行为意思、表示意思和效果意思三个要素。
1.行为意思
行为意思是构成内心意思的要素之一,指的是控制自己行为的意思。简单来说,就是当事人意图通过自己的行为来实现某种法律效果。例如,签订合同、交付货物等行为都包含了行为意思。
2.表示意思
表示意思是当事人明了自己行为法律意义的意思。也就是说,当事人不仅意图通过自己的行为来实现某种法律效果,还明确知道这种行为具有法律约束力。例如,在签订合当事人明确知道合同具有法律效力。
3.效果意思
效果意思是行为追求的法律效果的内容。也就是说,当事人通过自己的行为希望实现的法律效果是什么。例如,在签订合当事人希望合同能够得到履行,从而实现双方的权利义务。
4.表示行为
表示行为的方式有三:
(1)明示
明示是指当事人直接表达自己的意思。例如,口头表达、书面签字等都是明示的方式。
(2)推定形式
推定形式又称积极的默示、作为的默示,通过实施某种有目的的积极行为进行意思表示。比如租客每月按时给房东转账租金,房东持续接收,可推定房东同意继续履行租赁合同。
(3)沉默形式
沉默形式又称消极的默示、不作为的默示,以消极不作为方式进行意思表示。但沉默原则上不得作为意思表示的方式。
5.无相对人意-思表示的生效
无相对人意-思表示的生效包括以下两种情况:
(1)无相对人的意-思表示
无相对人的意-思表示(如捐助、抛弃所有权),一经作成即生效力。所谓“作成”指表意人以可辨认的方式将其意-思最终表达出来。
(2)遗嘱
遗嘱为死因行为,遗嘱经按法定方式作成(不需要作出)即告成立,但遗嘱须于被继承人***时才生效。
6.法律规范
法律行为必须符合法律规范的要求,才能产生法律效力。这是法律行为的根本保障。
7.法律行为的基本要件
(1)意思表示
法律行为需要当事人表达明确的意思,例如合同中的签字确认。
(2)行为能力
当事人必须具备相应的行为能力,即具有相应的民事行为能力。
8.法律条文解读
《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》对意思表示行为进行了详细的规定,如欺诈、胁迫、乘人之危、重大误解等行为,都可能导致意思表示无效。
9.真意保留
所谓真意保留,是指在双方作出意思表示时,一方对自己真实的意思表示有所保留,但对方当事人对此并不知晓。为了保护相对人的合理信赖,不能按照表意人的内心真意来确定该行为的效力,而应该按照表示出来的意思表示确定民事法律行为的效力。
通过以上分析,我们可以看出意思表示行为在法律行为中的重要性。只有正确理解意思表示行为,才能确保法律行为的效力,维护当事人的合法权益。